第八章 舜城初探

  如果我们承认大舜确有此人,大舜又是山东人,那么舜执政之都在哪里呢?整个史学界几乎都回避了这个问题。因为史书没有记载,史学界也一直未展开研讨,所以这个千古之谜只好搁置起来。只有一小部分史学家含蓄地表示过大舜和尧在同一城,这部分史学家认为尧城确实是尧执政的首都,那么大舜也就自然在尧都了。

  我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看法。

  第一,在那个极其动荡的远古时代,从夏、商、西周、东周历代执政者多次迁都之举分析,尧舜禹时代的首都不可能长久固定一地。因为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行政中心必须根据形势而定。夏王朝初期从禹开始到启,直到桀一直在不断地迁都。商王朝从汤统一天下开始到盘庚定都安阳为止,史学界公认的大迁都就有五次之多,其中在现今山东就建都两次。所以迁都是正常之举,是符合当时历史规律的,不迁都反而显得极不正常。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史稿》第一章《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奴隶制国家的诞生》一文中曾有过这样一句话,舜“可能西迁,但已不可考了”。郭老虽然因“已不可考”的缘故而把舜的西迁局限在“可能”的范畴,但显然,郭老认为舜已有西迁之举。

  第二,华夏和东夷统一后,整个北方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考虑到东夷族历来是一个强悍而不易驯服的部族,把首都向东迁移,既表现了尧这位大政治家天下为公的风范,又便于从政治上统筹两大部族的联合,特别是取得东夷整个部族的认可,以此安定东夷族的民心,因此迁都之举是符合规律的。

  第三,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两大历史过渡期可以看出,东夷当时是一个很大的部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东夷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它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水平,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也是其他部族不可相比的。特别到了岳石文化时期,东夷地带的对外扩张形式的传播和影响,西到河南、安徽,南到江浙,北达渤海直达辽东半岛。扩张速度之快,扩张规模之大,足以说明它的这些进步是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和强劲的技术力量来支撑的。

  第四, 谷在尧执政期是羲仲发现春分的地方。前文讲到谷时我特别提醒读者注意这个谷。据张学海先生考察证实,此谷即今山东聊城阳谷,蚩尤之墓就在此地,这个考察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定论的。三国时魏人王象等所编《皇览》为蚩尤冢指示了行政区划位置及标志。《皇览》已佚,综观《史记》、《水经注》、《太平御览》所引《皇览·冢墓记》曰:“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肩髀冢在山阳郡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据《史记》,东郡为秦始皇五年初设,秦朝仍为三十六郡之一。由周朝县辖郡改为郡辖县,西汉、三国因之,郡治由濮阳迁武阳新城,今莘县朝城镇。《三国志》无地理志,不知辖县几,但《皇览》认定东郡辖寿张县。再说元朝城县与寿张县为邻,其第六区大部划入了寿张县,今阳谷县金斗营、李台、高庙王三乡镇相邻处即是。北京大学教授段宝林在其《蚩尤考》文中指出蚩尤冢就在今山东省阳谷县境内,并申明结论有研究结果支持。贵州省苗学会发文表示重视与支持。

\
 

  图片:蚩尤冢

  山东考古学家张学海先生在他的《考古学反映的山东古史演进》一书中指出:“在山东最西端,自阳谷县东南部,南至梁山县南部的古大野泽,西抵河南范县东部,包括山东郓城、鄄城县大部和河南台前县地区,有个龙山文化古国⋯⋯目前只发现20 余处龙山文化遗址,分布范围却达7000 平方公里以上,是目前国土最大的龙山文化国家。国都在阳谷景阳冈,是座宏大的龙山文化城,城的面积38 万平方米⋯⋯景阳冈城的规模与气势,在目前黄河流域的许多龙山时代城中,仅次于山西的陶寺城,陶寺城是唐尧的都城⋯⋯该国国土和国都的规模以及位于东夷集团前沿的地理位置等,表明是个很重要的东夷国家,很可能是有虞氏,也就是大舜的虞国。”

  2009 年4 月,我特约张学海先生在一起进行了长时间的细致交流,我认为,这可能不是虞国,而应该是虞城。其理由有三:

  (一)这座古城位于东夷和华夏的连接带,是两大部族的集中点,舜定都此地有东西兼顾的政治含义,在当时是两大部族都可以接受的地理位置。

  (二)以这座古城为中心,在这比当时的古国面积大3 至4 倍的国土上,分布了大大小小几十座古城,这片古城区域就是龙山文化鼎盛时期的集中反映,是舜都对外辐射力所致。

  (三)羲仲在发现春分的同时,又发现了大舜这个时代伟人,而且与尧一道亲自去访舜,并亲自做舜的思想工作,打消了舜“先娶妻后告父母”的思想顾虑。说明舜与羲仲个人关系可能不一般,可惜史书没有这个详细记载,但我分析,舜定都于此,很可能是考虑和尊重了羲仲的建议,也可以认为,大舜自己认为阳谷是他政治上的发祥地。

  另外,从《尚书》中的《夏书·禹贡》分析,舜、禹所治九大河流,全部与舜都有密切的联系。且看《夏书·禹贡》的记载。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这段文章讲得很清楚,就是这一带治水先从壶口开始,向西把梁岐两个山系的水北引入恒、卫二河。东面海域一带的人到帝都进贡,在碣石山沿河水逆流而上,这样就可以到达帝都了。很显然,沿河水而上到达的可能是阳谷舜都。

  当然现代人看这个地形就很不好理解了,韦昭先生曾这样解释:“碣石山这座山原来在河口海滨,当时是一条向都进贡的河道。由于经历的时代太久,已被黄河淤积五百余里。”

  从韦昭讲的五百余里,现在的大黄河三角洲恐怕已远远超过五百里了。但大清河(古济水)已被当今黄河占领的河口依然存在,只是碣石山离河口很远了。

\

  图片:山东滨州无棣碣石山

  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兖州一带的九条大河都治好了,灉水、沮水已在雷夏湖汇合,从这里向帝都进贡的水路可以从济水到漯水直达帝都。

  这里要说明的是,据考古学家考证,当时的黄河从河南直插河北,从现在的天津一带入海,所以古文中的河的水道不是现在的黄河水道,不能混淆。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

  山东境内称“汶”的河有两条,一为泰安汶水,即我们所称的大汶河;另一条潍坊的汶河,是潍河的支流。文中所说的浮于汶,是指汶河。青州进贡的人沿汶河入潍河入海,然后入济水达帝都。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文中所说的达于河可能是错误,因为古泗水根本与河水相距甚远,史学界有某种共识,此处的“河”应该是“菏”,即联接古泗水与济水的菏水。这一段的意思告诉我们,徐州进贡的水路可以逆着淮水、到泗水、入菏水、达济水最终到帝都。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厎定。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唯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北自淮水南到滨海这一带的扬州大水全部被引入彭蠡湖,顺湖而下的三江又分别入海,下游的洪泽水也不泛滥。到帝都进贡,可以沿江先入海,再从海上进入淮河,从淮河再到泗水,沿着徐州的贡道就可以到达帝都。

  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榦、栝、柏,砺、砥、砮、丹惟菌簵、楛,三邦厎贡厥名。包匦菁茅,厥篚玄纁玑组,九江纳锡大龟。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荆州这一带是长江和汉江汇集的彭蠡湖,然后又各自东流入海,由长江分出的九大支流稳定以后,沱江和汉水上游的潜江也被疏通。如果去帝都进贡,必须坐船从长江驶于沱江,由沱江再到潜江,最后到汉江,再从汉江下船走陆地到济水,直达南河便可进京。这个南河就是河南省巩县东北的济水上游。

  从《尚书》的记载中,以上五条通道都可直航到达帝都,只有这一条水路不能直达,而要经过一段旱路再沿河乘船抵都。

  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导菏泽,被孟猪。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枲, 、纻,厥篚纤、纩,锡贡磬错。浮于洛,达于河。

  这一段记述了豫州一带的三条河流怎样进入黄河,荥泽和孟渚泽也已被治好。这条进京纳贡的通道就是顺洛水而下直达河水入都。

  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梁州这一带地形十分复杂,此文记述了岷山和嶓冢山一带可耕种了,汉江上游分出来的沱江和潜江也疏通了,蔡、蒙二山的道路也已修通。川水流域的夷人所在地治水工程也已完成。这一州到京城,必先乘船顺西汉水而下,在越过沔水走旱路到达渭水,再从渭水乘船渡过黄河,就可到达帝都了。

  我认为,横渡黄河以后如果到达帝都,必须再经洛水河流而下才能达到京城。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

  此文记载了雍州一带的治水,没有表叙进京进贡之语。因为这一带不能靠水路,要朝贡也只能陆路而行。这是九州唯一与舜都水陆不通之州。

  以上九州从《夏书·禹贡》文中可以看出,这九州的土质水利、农产品的品种、地方特色都记录得很清楚,这些都是进贡之品。

  从上述古文中,我们可以得出阳谷为舜都的可能性:

  第一,从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豫州这六大州水路直达京都进贡,行走水路之道看,都是沿古济水而行,显然不可能是尧都。因文中没有涉及陆行的记载。

  第二,只有荆州、梁州在进京途中要由水路改为一段陆路,然后再由陆路继水路进京,从地理条件分析,荆州进京路线路经巩县东北方向的大河,很可能就是济水的上游。而梁州到京都既然横渡黄河,为什么不顺河而下到尧都却反而再走一段旱路才到达京城?所以我分析其横渡黄河以后需再顺济水而下到京都,这个京都就是舜都。

  第三,济水当时是一条大河,而且长期稳定地牢牢把华夏、东夷两大部族连接到了一起,当时的黄河毫无羁绊,横冲直撞,经常改道,不是一条稳定的大河。能从京都连接六大州或者八大州的大河只有济水,后改为大清河,下游相当长的一大段1851 年被黄河占领一直至今。而山东境内的小清河,则是南宋刘豫所修,所以小清河担当不了此任。

  舜都定位于阳谷景阳冈古城,是大有可能的,遗憾的是至今这座600 多亩地的古城还被埋在8 米之厚的黄土之下,而不能见天日,更不能创造让今人考证的条件,我只能做此推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