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舜是山东诸城人
 
一段有趣的争论

  1997 年6 月,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吴官正同志和省长李春亭同志派人经过4 个月的调查研究,提出了 “济南五年大变样”的要求。在常委扩大会议确定“大变样”的项目时,其中要求济南市建一个让市民高兴满意的广场。常委会决定让我任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到1999 年国庆50 周年时必须完成任务。薄熙来同志时任大连市的市长,我俩在这一年又是中央党校的学友。8 月我率济南学习考察团学习参观大连市的城市建设经验。为了建设好济南泉城广场,我特意参观了大连五六十年代的斯大林广场,我向熙来同志表示,一定把济南广场建设好。到1999 年9月,泉城广场建好了。在山东24 个历史名人的文化长廊上,经山东历史学家评定,先把大舜、管仲、孔子、孟子等12 位山东历史名人的塑像建好,大舜名列第一。

  1999 年10 月,薄熙来同志率大连市党政代表团来济南。在参观泉城广场文化长廊时,他看到站在十二位名人之首的竟是大舜,惊奇而又蛮有风趣地对我说:“玉堂,你济南人真有本事,怎么招商引资把大舜从山西招到济南来了?”

  这个突然的提问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想了想说:“熙来老同学,咱俩在大舜面前议论一下。司马迁说过大舜是冀州人,但比司马迁更早的孟子说大舜是东夷诸冯人,还是应当以孟子说的为准,你山西不属于东夷族的范围。”

  熙来笑着说,山西人都知道大舜是山西人,从来没听说是山东人。我说:“郭沫若、范文澜两位前辈都说大舜是山东诸城人。尧是你们山西人,我们没有争论,大舜这次是竞争上岗来的,不信我们问问他。” 当时我们在全体人员的大笑中结束了这场争论。

  时间又过去了10 年。当时在大舜面前与熙来同学那场和气有趣的争论至今历历在目,音犹在耳。十年来我也一直在想,我们俩人的争论内容不仅仅是山西人和山东人之争,而是整个史学界在郭沫若和范文澜两位历史权威逝世后的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大舜是山东人,还是山西人,或是河南人。

\

  泉城广场大舜塑像

  我认为大舜是山东人,其根据是:

  第一,郭沫若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史稿》中明确指出:“舜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卒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把大舜的出生地定在诸城。

  第二,范文澜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明确指出:“舜号有虞氏。《孟子·离娄篇》说‘舜生于诸冯(音平,山东诸城县)……卒于鸣条(河南开封附近),东夷之人也’,是舜居地在东方。”也把舜的出生地定于诸城。

  第三,大舜是东夷人而不是冀州人,这在整个史学界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承认。正因为尧是冀州人,舜是东夷人,才有了尧嫁二女于舜从而实现华夏与东夷的政治联盟的大统一。这个观点下文待述。

  大舜是山东人,但到底是山东哪里人,其实这本来是一个不需要再争论的问题,因为郭、范两位历史权威已做了结论,再争论下去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无非是争得不可开交,各不相让,打一场面红耳赤的笔墨官司,最后不了了之,宁愿把本来已经理清的问题再搁置起来,其后果是让后人无休止地争论下去。我认为大舜是哪里人并不重要,关键是怎样把大舜文化的内涵挖掘出来,让后人按大舜的精神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2000 年,我在济南任市长期间,曾和当时济南的徐北文教授,包括山东史学界很有权威的安作璋教授开会讨论过这个问题,这次会议基本统一了这样两个观点:第一,大舜确有此人;第二,大舜是山东诸城人。达成了共识后,我支持徐北文教授写了一本《大舜传》,这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界第一部由教授亲自撰写的系统记述大舜一生的历史小说。2006 年,我又发现王金铃先生经过二十几年的调查收集整理,写出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虞舜大传》。这两部小说,详细介绍了大舜一生的活动,在文化界第一次拉开了关于大舜历史定位讨论的帷幕,第一次把大舜这个历史名人搬上了文化舞台,赋予他鲜活的艺术生命。

  2006 年6 月,我又主持召开了一次山东史学界关于大舜研究的座谈会,对上述两个论点展开了讨论,与会人员达成共识,仍然是“大舜确有此人”,“大舜是山东诸城人”,与会专家又追加一个研讨题目是:“大舜文化是齐鲁文化的源头。”此后,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研究会以这三个主题为研究中心,同时又围绕与大舜文化有关的其他问题,汇集了社会有关专家进行研究。

  2008 年4 月,我和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先生签订了200 集《虞舜大传》的评书改编协议。如今,这部评书已在中华大地响彻云霄,全国已有上百个广播电台陆续播出,这些媒体一致把大舜定位于山东诸城。

  中国史学界的学术讨论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爱争论。有时候把一个本来可以统一的问题争得一塌糊涂,互不服气,相互怄气,以至“老死不相往来”。最后相持不下,结果在全世界的历史长河中把中国部分古代文明给争得空档了。从积极的方面讲,这也是好事,百家争鸣,不鸣一鸣怎么知道惊不惊人呢?

  我实在不愿加入这个大争论。主要是因为我不是史学专家,更没有学术讨论的能力,但作为大舜文化研究会的一个成员,我不表明自己的态度,总觉得好像没有资格当研究会的成员一样,这样我就只好对史学界的一些前辈有所不恭了。

  我认为大舜是哪里人应按郭沫若、范文澜两位前辈所做的结论进行研究。我仔细研究了这个结论的可信性,并总结了五个方面的依据,当然有几个方面是近几年考古学家刚发现的,我把它放在这里也作为对这些依据的补充。

  第一,诸城地处东夷族发展中心,大舜出生的年代正是东夷部族古国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史学界大多数专家认为:泰沂山区是当时东夷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山东省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从大量出土文物中考察论证,在公元前2000 年左右,诸城和整个东夷大部族一样,处在一个从部落进入古国的新时代。我讲的这个古国,不是古代国家的简称,而是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张学海先生指出,当时山东古国的分布范围是这样的:(1)滕州、萍河流域古国与萍国。(2)莒县古国与莒县。(3)潍坊的弥河、白浪河流域的古国与纪国、莱国。(4)淄河、马河流域的古国与齐国。(5)章丘古国与谭国。(6)禹城、齐河、济阳的古国与有鬲氏。(7)阳谷、梁山、鄄城的古国与有虞氏。(8)曹县古国与有莘氏。

  古国的兴起始于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经历了整个龙山文化时期。诸城地处青州和莒县的中间地带,显然当时的经济相当发达,大舜出生在这一历史时期并不奇怪,他经历了父系氏族的衰败和古国振兴时期,从时势造英雄的观点出发,社会对他青年时期的影响一定是极深的。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本身的内因素质加上这样一个有利于他成长的外因条件,终于成就了一代圣王。

  第二,妫水与潍河到底历史上是不是指的一条河?这是历史之谜。潍河发源于泰沂山系,自南向北顺流而下,如果把妫水定为潍河的话,相比之下,潍河的条件远比河南东部的兰考商丘一带优越。那一带当时是黄泛区和黄河的主河道,年复一年泛滥成灾,而潍河则不然,充其量洪水期两岸暂时被淹没,洪水一过,会很快地恢复生产,所以这一带的生产生活比较稳定。由于安居稳定,农业、畜牧业和以制陶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相当发达,这是大舜成才的社会经济基础。

  第三,诸冯与诸城。孟子讲大舜是东夷诸冯人,现在的诸城市的诸冯村仍紧靠潍河而存在。我个人认为,诸冯要早于诸城。孟子没有提到诸城,正是因为大舜出生于诸冯,所以就在诸冯村所在地诞生了诸城。令人惋惜的是,原来的诸冯村由于前几年诸城开发区急剧扩大,已经不复存在了。安作璋教授也曾说:“据后人考证,诸冯在今山东诸城,负夏、服泽在今山东泗水县境内,鸣条在今河南开封市附近,历山在今山东济南市。”清朝的县志已明确记载,诸冯村就是大舜的出生地。而全国其他的诸冯村有哪一个和县城的名字有同一字呢?这不可能是巧合。

  第四,历山。徐北文教授几次讲到,济南市现有的历下区、历城区都是根据舜耕于历山而得名。徐教授还把他搜集的资料送给我看,并讲济阳县就是因济水之阳而得名。据《太平御览》一书载:“故杨雄《河东赋》曰:‘登历观而遥望兮,

  聊浮济河之岩。’”这个济河就是当年的济水,济河之岩就是当年的历山。此古书还载:“皇甫谧曰:‘或言今济阴历山是也,与雷泽相比。’”“相比”可理解为“相毗”,这说明历山紧靠济阳,且与大明湖这个大雷泽相依。

  1996 年,香港柯立德先生和陈园园女士向济南市捐赠了价值100 万人民币的大舜像,我把铜像立在舜耕山庄,此处相传是舜耕所在。正因为这个缘故,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姜春云同志时任济南市委书记时,在财政还不宽裕的情况下集资修建了这座庄重而典雅的山庄。范曾先生闻此讯,还特意画了一幅大舜像,把大舜定位于此。我到诸冯村考察时,在原来村的西北也有一座历山,传说舜受后母迫害时曾在此山下搭棚度日,勤耕历山,年长日久,名扬四方。据说后来舜到济南耕作时想起自己苦难的童年而大为感慨,即把此山也改为历山,此说法可能有一定道理。

  第五,骨刻文。近几年,在昌乐县发现了大量的骨刻文。山东大学考古学家刘凤君先生做了大量的调查考证,收集了一大批资料。据考古学家初断,骨刻文要比安阳的甲骨文早约一千年,屈指算来,从盘庚定都安阳,向前推一千年,正好是尧、舜、禹执政的时代。昌乐县和诸城毗邻,而诸城之南的莒县也发现了龙山时期的文字。从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诸城不论是在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还是在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时期,都是一个氏族群居、人口发达、经济繁荣、部落集中、古国诞生极早的宝地。它既存在于东夷这个大范围,又地处泰沂山区的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分布区的中心地带,历代名人辈出,如清代的刘墉,现代的臧克家、王愿坚等人。盛世圣地出圣人,大舜出生在诸城也在必然之中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舜所处的时代,是父系氏族走向消亡,社会财富极大增加,家庭私有制急剧膨胀,古国纷纷创立,龙山文化走向衰弱,岳石文化开始兴起的伟大时代,整个东夷部族开始大踏步迈向文明,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巨变中,苦难出身的大舜深知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他发奋学习,立志成才,力图掌握各种本领,在艰难的实践中,学习各种科学技术,且忠于东夷族,厚待四方百姓,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广施恩德。他到三十而立时,美名远播,已经成为东夷族一个忠实可靠的接班人,因而被人推荐给尧,被尧选为接班人。我认为当时的诸城完全具备大舜成长的一切条件,而从内因上,从实践出真知的唯物观点出发,大舜确实成长为一个胸有吞吐天地之志,腹有包藏宇宙之机的治国之才。这就是他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千古英明大帝的根本所在。

  郭沫若、范文澜两位老前辈是我国史学界极为受尊重的历史学家。他们的研究文章在新中国成立至现在,一直有很高的权威性。这两位前辈的笔下之文,是有严密而细致的科学研究的,绝不是妄加定论的。可惜两位老前辈已在九天之上,如果这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还健在的话,我绝不会去写上面这些废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