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舜的执政理念
  (三) 唯贤是举

  大舜身处摄政帝位,面临着华夏和东夷两大部族之间的官员使用问题,如果出现偏差,很可能要导致两大部族之间的分裂。

  在尧执政的晚期,特别是舜执政以后又荐举了大禹为治水官员,尧的决策层实际形成了以尧为中心,舜、弃、契、禹、皋陶、伯益七大杰出人物的领导集团,用现在的政治体制衡量就是七常委。尧是首领,总揽全局;舜是总理,处理政务;弃管农业,注重民生;契管教化,相当于现在的党务;禹管水利,根治水患;皋陶主管法律、军队;伯益主管内务,协助大禹治水。这七人中,尧、弃、契是华夏同族同辈人,都是帝喾的儿子,三人同父异母,据史书记载:元妃郃氏姜源生弃;次妃有娀氏简狄生契;次妃陈丰氏生尧;次妃娶訾女生挚。挚把位让给了尧,史书无记载挚的生平与社会活动。而弃、契一直和尧在一起,并成为尧的得力助手。舜、皋陶、伯益三人则是东夷族人,且皋陶曾是东夷族自然的领袖。大禹祖先虽是华夏族,但从祖父开始,到父辈鲧大都生活在东夷一带,这样一个领导集团充分兼顾了两大部族政治利益,且有舜主持政务,这个政治领导集团的核心是相当稳固的。

  自古以来,正确用人是执政者成功与否的核心。用人正确了,一个国家、一个政权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反之,就要毁灭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政权。历史上几乎所有执政决策者都没有跳出这个圈子。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只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大舜就是任人唯贤的楷模。

  (一)保举大禹。大家知道,鲧由于治水失败,犯下极大的渎职罪,遭天下怨恨,应该杀之以平民愤,但尧碍于情面,并没有杀他。大舜和皋陶商量,鲧不仅治水渎职,还有勾结共工和兜反叛之罪,在请示尧后,大舜决定杀了鲧。据说在羽山杀鲧后,还搜到鲧用于反叛的大量秘密武器。对大禹来讲,虞舜是他的杀父仇敌,不共戴天,但正是这个仇敌,在实践中发现大禹是个治国之才,有远见卓识,能吃苦耐劳,带头实干,所以在一次高层会议上,大舜保举了大禹领导天下治水。尧当时有顾虑,出于各种考虑,没有表态。大舜接着讲述了大禹怎样与父力争治水的方略,而且把他了解的禹的为人给尧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以自己性命作了担保,尧终于同意舜的保举,启用禹为治水之人。这是舜“外举不避仇”的真实写照。

  大禹没有辜负虞舜对自己的期望,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对全国的水系特别是贯穿华夏和东夷以济水为中轴线的大河进行了13 年的大规模整治,终于治理了水患,安定了民心,稳定了社会。史书记载和民间流传大禹治水的传说颇多,在此不赘述了。

  (二)启用八恺八元。《史记》记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八恺为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八元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至于尧为什么不启用这十六才子,史书没有记载,我分析英明的尧帝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避嫌的考虑。因为高阳氏和高辛氏都和尧是同族人,而且八元又是自己的同族兄弟,出于这种考虑,尧就没有重用他们,只让他们担任社会基层一般性的职务。而舜摄政后,对这些治国的难得之才,全部采取重用政策:“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以此看出,这十六个贤才都为天下百姓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知人善任,量才而用。尧帝逝世,大舜守孝三年以后,便在尧的大殿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所有的朝廷大臣和四岳都参加了会议,并且把大殿四门大开,让所有愿意来听的人都来旁听会议的内容,以此来监督参与国家大事。这是多么公开的民主啊!

  舜说:“有谁能继承尧帝的事业来担当司空这个重要官职呢?”(“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大家一致推荐禹为司空“可美帝功”。舜十分满意。(“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于是让禹主持政务为百官之长,并要求他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大禹非常谦虚,要把这个职位让予稷、契、皋陶。因为大禹明白,稷、契既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又是尧同父异母兄弟,而皋陶又是东夷的自然首领,曾是大舜的领导,在民众中威信很高,所以百官之长这个要职应由他们三个人当中的一人担当。大舜看到禹如此谦让,说:“算了吧!就这样定下了!”这是大舜王朝的关键一举。大禹的这一历史定位,使他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夏王朝很快应运而生。

  舜对弃说:“弃,天下百姓多为饥寒所迫,你去担任后稷的职位去领导百姓按时节种好庄稼吧!”(“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谷。”)弃接受了任务。舜又对契说:“契,百姓不和顺,父母兄弟之间不团结,你做司徒,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常的伦理让天下百姓和谐吧!”(“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契接受任命。舜又让皋陶制定法律,并且做到法律公正,以得民心。

  舜又问大家:“谁来担任管理百工之人的重任呢?”(“谁能驯予工?”)大家都推荐垂可担此大任。而垂谦让地推荐了殳、斨和伯与三人,舜还是决定启用垂:“就这样吧!你最合适。”(“俞!往哉!汝谐。”)垂受任后,舜又问:“谁能给我管理好山川并保护好树木和驯养鸟兽呢?”众人都一致赞成益可担此大任。而益则谦让给朱虎、熊罴二人,舜最后还是让益担此大任。(帝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皆曰益可。于是以益为联虞。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熊罴。帝曰:“往矣,汝谐。”遂以朱虎、熊罴为佐。)

  舜又说道:“与你们四岳商量,谁能为我主持好天地人三种礼仪呢?”(“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四岳一致推荐伯夷,舜对伯夷说:“我任命你担任秩宗,主管祭祀,要早晚虔敬,要正直,要肃穆清洁。”伯夷推让给夔、龙二人,舜说:“行了,你认真去干吧。”

  大舜对夔这个人很器重的,选他当教育部长。舜说:“夔,你去做典乐教孩子们学习歌乐吧!要把孩子们教育成正直而温和,宽厚而肃穆,刚强而不残暴,谦虚而不傲慢的人。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意愿的,歌是来表达人的言行的,声音要达到唱歌的需要,必须用音律进行调整,然后在多种乐器的伴奏下,才能悦耳动听,使人想到和亲。”(“以夔为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夔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职务。

  舜最后对龙说:“龙啊!我最恨那些造谣生事扰乱民心的人,你去做个纳言官吧!早晚给我汇报情况,但一定要真实可靠。”(“龙,朕畏忌谗说殄伪,振惊朕众。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

  这样,大舜就完成了对22 位大臣的科学分工。从分工中我们可以看出舜是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由此形成了一个同心同德的领导集体。这就是舜能继承尧的意志,完成尧天下为公伟大政治抱负的主要原因。

  由于用人路线的正确,大舜执政期间创造了空前的辉煌。据《太平御览》记载:“于是俊乂在官,群后德让,百僚师师,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为服,以六律、五声、八音协治。烝民乃粒,万邦作乂,庶绩咸熙,乃作《大韶》之乐,《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好一个太平盛世!

  到这里,我也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大舜执政时的22 位大臣这个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尚书》和《史记》里都提到大舜执政时有22 位大臣,但这两本具有权威价值的史书都没有把22 位大臣的名字说出来。舜实际分工的9 位大臣分别是:禹、弃、契、皋陶、垂、伯益、伯夷、夔、龙,这9 位已为史书记载被大舜任命为重臣。《太平御览》中载:“申命九官十二牧及殳斨、朱虎、熊罴等二十五人。”这25 大臣中,除了以上9 位,十二牧可能是舜的12 州的州长之类,但是又出现了殳斨、朱虎、熊罴3 位,和22 位对不起来,到底应当怎样确定,需要史学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