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舜的执政理念

  (一)终生勤政

  舜登上摄政王位后,面临着十分严峻复杂的执政形势。一是特大的洪灾继续发生,特别是鲧的堵水失败以后带来的社会灾难需要平复;二是南方的三苗威胁尚存;三是在内部有以兜、共工和鲧为首的一批反对派存在;四是国内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形成,疆土的统治范围还没有完全划定,法律制度尚不牢固;五是一大批治国人才尚未启用。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大舜面对如此艰难的形势,他首先从自身的勤政开始。他深知,要治理天下必须先知道天下,于是,在受命后的一个月就开始了他艰苦的大巡察。

\

  图片:安徽霍山
\

  图片:东岳泰山

  《尚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

  这一段记述了受命后的大舜2 月就带领众人开始了他东巡的大视察。他首先来到泰山,对这座东夷的名山举行了隆重的祭礼,祭完泰山后,又按顺序对泰山以东的大山进行了祭拜。祭拜完山川后,大舜接见了东方的各路诸侯,先与他们统一协商了四时的季节,以便统一农时,不误农耕,然后又和他们一起商量了音乐、法律、尺度、升斗和斤两等等民间急需解决和明确统一的问题。接着又和大家一起商量了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这五种统一的礼仪。同时又规定了见尊长时所贡礼物的统一标准,不能随意加码,包括的礼物有:璜、璧、璋、珪、琮五种玉器,红、黑、白三色丝帛,一只生羔,一只生雁,一只死雉。他还和大家一起商定了弓矢、殳、矛、戈、戟这五种兵器的造型和规格。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把上述研究的问题完全统一以后,大舜回到了唐都,向尧帝做了如实的汇报。我分析,此举肯定得到了尧的赞许。

\

  图片:华山
\

  图片:恒山

  “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

  到了5 月,大舜进行第二次巡察,他带领众人来到南方部族方国巡察,全面考察了解了南方的情况。最后来到霍山,和在泰山一样,召集了各路诸侯,完成了他在泰山和各部落方国研究的所有会议内容后才回到唐都。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尚书》记载大舜到了南岳衡山,实际上史学界多有考证,当时衡山属三苗地带,由于三苗的阻拦,大舜只到了霍山而没有到衡山。

  “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

  到了8 月,大舜又不辞劳苦带领众人来到西岳华山,和到泰山、霍山一样,先视察了西方各古国后又召开了重要会议,和前两次研究的内容一致,统一了各诸侯国的认识。

  “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

  到了11 月,大舜和众人冒着寒风来到北方视察,完毕,登上北岳恒山,同样召集各部落的首领来一起商讨全国需要统一认识、统一步伐、统一行动的治国安邦大事。

  这四次大巡察,使刚登上摄政王的大舜对全国的山川地貌人情习俗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对所有执政的官员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考查。这些来自基层、民间的详细调查对一个刚登上政治舞台的年轻摄政王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大舜绝不是那种不经过调查就乱发议论、滥下指示的领导,他的决策来自他亲自到民间的调查,而绝不是那种前呼后拥只满足于宣传轰动的做样子摆形式的调查。他的治国方略是根据民情国情而定的,他深知主观臆测对民众带来的危害,这种强调第一手资料并且身体力行的调查作风,正是我们执政的共产党人应该深学不已的。

  搞完全国范围的视察后,大舜来到尧的文庙,杀了一头牛进行了祭礼,然后召开大会公布,今后“五载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也就是说,大舜当众公布,在他的执政期,五年要进行这样一次大的巡视。各诸侯国的首领一年四次来朝汇报工作,让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讲述自己对朝政的意见和建议,从他们的政见中来考查他们的政绩,决定任用的程度,确有功劳的以车、服来奖励他。

  治水成功以后,为了更好地发挥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大舜根据他对全国详细的调查和考证,参考当时的地理条件中的人口和资源,把当时的九州重划为十二州: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并、幽、营,每个州都选了一座名山为镇州之山。(注:史书只记载了九州之名山:扬州会稽山、荆州衡山、豫州华山、雍州吴山、冀州霍山、并州恒山、幽州医无闾山、青州沂山、兖州岱山。)

  从此,大舜从摄政王到他去世这近80 年间,每5 年都要在全国巡视1 次,大约得16 次之多。在道路不通、水陆复杂、气候异常恶劣、车辆条件极差的情况下,5 年内用1 年时间对四岳十二州进行一次民间视察,是何等艰难。大舜的考察是实实在在的精装从简,扎扎实实地到民间到基层调查研究,去面对面地对大小官员进行考评,去真实地了解民众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对执政的方针政策有什么实实在在的要求。这个第一手资料是可贵的,这个发言权来自基层第一线,而且来自民众的呼声,是带有很大权威性的,这与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是一致的。

  史书没有给我们后人留下许多大舜勤政的事迹,我们只能从他当摄政王开始规定的五年一巡狩的制度来推断他勤政的一生。从大舜这个言必信、行必果的政治家的行为分析,他肯定是严格遵循这个调查研究的制度来行事的。《太平御览》载“舜勤众事而野死”,公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给大舜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大舜最终故世于他巡视的江南九嶷。有权威的史书都做了这个真实的记载,其他的古书如《礼记》、《墨子》、《汉书》、《汉纪》、《国语》等也都承认大舜去世于南巡途中,而葬于现今的湖南九嶷。

  伟大领袖毛主席以豪迈郑重的心情写下了这样一首千古不朽的诗:“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歌颂和肯定了大舜的一生。

  在这里我顺便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大舜葬于九嶷的政治动因。

  大舜到了百岁的晚年,已经把摄政的重任交于大禹了,他为什么还要不顾年迈万里迢迢到江南巡察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三苗是最后统一的大部族,三苗的统一对实现尧“公天下”的统一大业极为重要。三苗的统一是在华夏和东夷统一基础上,在大兵压境的形势下完成的。当时的所谓苗蛮,凭借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农业和纺织、冶炼技术方面并不比江北逊色,经济十分发达。据史书记载,统治三苗的上层部落首领,一部分是历史上被黄帝战败的炎帝的后人,一部分是被黄帝斩杀的蚩尤的后代。这两部分人凭借地理优势、比较发达的经济和雄厚的军事实力长期和北方对抗。前文已述,舜当摄政王时曾想到衡山去,结果遭到三苗部族的反对而只到了霍山。《史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在征得尧的同意后,舜曾几次征过三苗。但大舜对三苗不是战征,而是义征。史书称:“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行。’行德三年,而三苗服。”舜是怎样以德征服呢?史书记载舜让军队“执干戚而舞之”,让三苗知道华夏和东夷联盟的强大而不要挑起战争,同时以文代武争得人心。这场大战终于以和而终,这就是大舜忠实秉承尧对东夷不动武而用婚姻联盟的继续。因此,三苗人对大舜十分恭敬,可以说在三苗人心中是德高望重的。

\

  图片:湖南娥皇女英墓2

  但是,这个强悍而且历史上从未被征服过的族团是不是真心实意地拥护统一?禹执政后对三苗的政策是不是正确?三苗族还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解决?百余岁的大舜这次南巡不是匆匆而过,而是做了长时间的民间考察。据有些史学家考证,光在湖南就有上百处遗迹,每一处都有舜巡视的美好传说,其中韶山冲就是传说舜在湘江边一个小山冲奏韶乐的地方。常德地区的德山,洞庭湖的君山也有传说。另外,广西桂林的虞山和东安的舜皇山,广东的韶关等,都产生了与舜这次南巡的有关传说。现在从地理上把九嶷山、南连的虞山、舜皇山、莨山、韶山、德山、君山串在一起分析,自古以来这确实是一条大通道。尽管史学界对大舜晚年是不是真的南巡而且葬于九嶷存在争论,但我是深信不疑的。勤政是大舜一生执政的美德,他绝不是贪图安逸的空头政治家,何况他担负着尧交给他统一天下的重任。现在政务又由大禹来处理,大舜亲自到三苗去视察也在情理之中。我觉得徐旭生先生说得十分正确,他说:“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最初的历史,总是用口耳相传的方法传下来⋯⋯这些史料大多有其历史的核心,也都有历史的渊源。”何况,大舜老年南巡的这些记载不是神话传说,而是有大量史书记载的史实,我们应当相信这段历史。

  大舜的躯体为什么要葬于三苗而不葬于东夷呢?是当时的交通条件不具备吗?不是!虽然当时的交通条件和现代不可相比,但那时的交通条件完全有可能把大舜运回东夷故里。是大禹不愿意让舜的遗体回东夷吗?也不是!虽然韩非子在《说疑》中说禹功高震主,威逼大舜,但这也只是一家之言。大禹是大舜用自身生命担保推荐给尧的,而且两人同生死、共患难,既是相知相依的君臣关系,又是福祸与共的战友。可以大胆地猜测,二人之间是否有密议,才致使没有把大舜安葬故地。

  郑国茂先生在其《舜帝之谜》中对舜葬于九嶷作了几种分析:

  一是思弟深切。大舜称帝后,为了改造其弟象,以尽兄友之情,把象封在一个十分荒凉穷僻的有庳(今湖南省道县)。为此事后人万章曾问孟子:“象这么坏,舜称帝后为什么还放他?”孟子说:“舜把弟弟封在一个穷地方为了改造他,也算流放。”万章又问:“共工、兜、三苗、鲧都犯了罪,舜都进行了严惩,为什么对弟弟不严惩反而封之?”孟子说:“舜为天子,而弟为匹夫,已经够严厉的了。”以此说明舜是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据史书记载后来象在这里不仅被改造得很好,而且最后也成了当地被拥戴的君子,在这一带很有威信。据传中国象棋就是他发明的。现在象也不在了,大舜从发配他弟弟到有庳以来,一直没有来看他。这使他感到内疚,所以在有生之年来给弟弟的亡灵祭奠,死后以弟弟为伴,以表达他的兄友之情。

  这个猜测低估了舜葬九嶷的意义。以舜的美德他可能思弟,他完全可以在他的晚年对去世的弟弟表示哀痛,以弥补自己在位时的疏远之过。但从他和象的本质关系上看,大舜远不至于从感情上与弟同葬一地。

  二是避免死后被人掘墓。据有的史书记载,大禹的家产已经十分庞大了,可能成为当时全国的首富。而一生清正的大舜,终生一贫如洗,到了晚年,两人在执政路线中代表谁的利益问题上发生了利害冲突,大禹纠集了一批大臣,用逼位的方式迫使大舜下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舜老年被迫南巡,死后不再把遗体埋在东夷,而是就地丧葬。

  这个说法不近情理。大禹可能成了一个大富翁了,但大禹一生的成长和进步,始终没有离开舜的政治关怀。在“外举不避仇”的用人问题上,大舜以生命为质向尧推荐了大禹。在禹整个执政期间,二人如同兄弟,众大臣团结和睦,整个天下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在对内对外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两人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禹充分发扬了舜的光荣传统。尽管私有制的兴起使禅让制已经岌岌可危,但禹暮年还是想把位让给皋陶,因皋陶年迈力不从心,禹才把位传给老臣伯益。从禹的这些举措上,丝毫看不出他对舜武力逼位的问题,所以说舜为避禹掘墓而葬九嶷在政治上是站不住脚的。

  三是被苗人所杀。有人怀疑在南巡视期间,三苗上层集团怕舜发现他们之中的不义而秘密暗杀了舜。这个说法没有依据。据史书记载舜这次南巡对上层集团进行了安抚,对下层平民表示友亲,并亲自做《南风歌》与民同乐,整个三苗都沸腾了,老百姓都自觉偎依在大舜的身边。据有的史书记载,舜的儿子商均也紧随其后,大舜的安全是万无一失的。史书几乎一致承认舜南巡是累死的。他为自己终生的勤政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大句号。

  以上三种观点我都不赞同,我认为舜葬九嶷是以身示谊、义服三苗。大舜死葬三苗,肯定事前和禹有协定,大舜用自己的躯体做政治抵押,来保证三苗与北方的统一。大舜深知,三苗部族中的炎帝的后代和蚩尤的后代,本来同属于北方部族,黄帝武征蚩尤留下的历史后遗症是极其深刻的。庄子曾经言到:“然而黄帝不能改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又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流血百里”对尧、舜两个大帝来讲,教训极深。大舜晚年为什么不顾年迈体弱,还要坚持南巡?一是实践自己五年一巡的诺言;二是他深知三苗是一个十分强悍的族团,经济发达,军事强大,地域广阔,完全有条件和北方进行长期的对抗。大舜的躯体葬于三苗,不仅体现了他对三苗人民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北方一年一度对他吊唁祭奠,从客观上保证了南北高层的相互往来,在往来中促进南北的和谐。中国第一个文明社会—夏王朝即刻就要到来了!

  大舜用自己终生的勤政,赢来了夏王朝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