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舜的执政理念(五) 重谏纳言 凡贤明的君主都能集思广益,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这对于大政方针的正确制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既是一个君主民主作风的体现,又是君臣团结一心的象征。历史上凡是重谏纳言的君主,往往都和当时鼎盛的国家局面联系在一起,凡是不重谏纳言,独断专行、听不得反面意见,妄用权威行政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垮台、不亡国的。历史已经记载了一桩桩这样惨痛的教训。大舜在重谏纳言上不愧为千古大帝的楷模。 《吕氏春秋》记载,尧有纳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据传,舜做了摄政王以后,首先在宫廷门外设立诽谤木,让天下一切有冤屈、欲控告、受迫害、出建议的人站在诽谤木下,舜专门设立了官员接待这些人。不管这些人反映的问题正确与否,接访官员一概接受,然后按反映的情况梳理清楚,分类报出,而大舜有报必看。这样来自最基层第一线的情况大舜就完全掌握了。当然诽谤木下,也有骂者,也有持不同政见者,大舜对这些意见也统统听之,反对的意见也让人讲完,不准堵塞言路。他要求皋陶“惟明克允”,要求伯夷“夙夜微寅,直哉惟清”,他要求龙“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就是说大舜专门设立了纳言大臣,让龙去做这件事情,因为舜对“谗说殄行”者极为痛恨,他对民间官员的腐化行为深恶痛绝,所以让龙毫不怠慢地早晚及时传达他的指令,收集社会方方面面的要求和意见,而且一定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不准有假。这样,大舜对来自民间的反映和他实际的考察,“黜陟幽明”,好的官员提拔重用,对昏庸的官员,罢官不用,这样,“庶绩咸熙”,各项事业成绩斐然。大舜的诽谤木是他实行民主政治、全心全意服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最好写照。前文曾提到,大舜对重臣实行分工时,曾“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日,达四聪”,广泛征求四岳的意见,实行真正的民主推荐,把四门打开,听取社会广泛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让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其可谓开明政治之大成者也! 读一读大舜和禹、伯益这一段精彩的对话吧! 据《尚书》记载,舜和禹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对话。禹对舜说:“当君主的能明白当君主的难处,当大臣的能明白当大臣的难处。这样,国家大事就能处理好,天下百姓也会以德践行了。”(“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黎民敏德。”) 舜听后很高兴地说:“你说的对啊!如果确实能做到这样,那么好的建议就不会弃而不用,有才能的人就不会在人间浪费了,天下就会太平。决定大事时能充分听取民众的建议,丢掉自己不正确的想法,吸收采纳群众的正确意见,为政不轻看虐待穷苦的人,启用人才不要计较他的卑贱,这是只有尧帝才能做到的。”(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 禹说:“积德行善的人就能得福,反其道而行之的人就必有祸,这真是报应啊!”(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伯益说:“是啊!要十分警惕这报应啊!只有从严要求自己,才能免于报复。法律法规不能破坏,不要过度放纵,不要过度贪玩;用贤才时不能有二心,根除邪恶不能优柔寡断,不成熟的决策不要盲目推行,只有如此,百事才能通达。对百姓无用的荣誉不要接受,也不要违背群众的意见去推行自己的主观意志,要勤政不怠慢,办事有成效,只要这样,四海之内都会归顺。” (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禹又说:“是啊,大帝啊!您要记住,自己德行的修养表现在执政的大事上,而执政的核心在于为民。不仅水、火、金、木、土、谷这六件大事要干好,而且要把端正百姓的德行、增加人民的财产、改善好民生这三件事也要协调办好。如果这九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好了,百姓就会万分高兴歌颂功德了。对那些好人,要劝他们继续为好,奖励他们。对那些坏人,要用刑罚去严惩他们,这样奖罚分明,天下万民就会感到欢欣鼓舞,这时候要及时组织引导他们团结欢乐、载歌载舞、共同歌颂太平盛世,使社会不走下坡路。”( 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 舜说:“是啊!现在水也治好了,地也长庄稼了,天下太平了,你又把六府三事治理得井井有条,多少年之后都会铭记你的功劳啊。”(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舜接着说:“大禹你过来,现在我居帝位已经三十三年了,如今已到耄耋之年无力再执政的状态,我感到十分劳累。你是一个勤勤恳恳干事的人,来接替我的位置管理天下吧。”( 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 ) 大禹拒不接受,他把这个位置推让给皋陶,皋陶也不接受,仍谦让于禹。舜又对禹说:“天将降大任在你的肩上了,你一定要接受这个职务。人心易私而难公,道心难明而易迷。唯有细心观察体验,专心致志地研究,才能有一条正确的路线。对无稽之谈不要听,对没有用的主意不要用。真正可爱的不是君王而是民众,真正可畏的不是民众而是君主失德。民众没有明君,又去爱戴谁呢?明君没有民众,谁去守国土呢?所以啊,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地位,修养好的德行去完成自己的重任。如果天下老百姓都穷得苦不堪言,你这个君主和皇宫的俸禄也就没有了,人的这个口是最爱惹是生非的,所以讲话一定要慎重,我就对你讲这些,再不讲了。”(“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还有一段令人深思的对话。《尚书》记载如下。 禹对舜说:“大帝啊,你要慎重地认识在你身边工作的大臣啊!”(禹曰:“都!帝,慎乃在位。”) 舜说:“你说得很对!” 禹接着说:“凡是忠诚于你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又能头脑机智清醒,对你的决策坚定不移执行的人,这种人不用则已,一用就能得到民众的拥护。你用这样的大臣来执行你的决策,上帝一定会赐福于你的。”(禹曰:“安汝止,惟几惟康。其弼直,惟动丕应。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 舜听后赞叹地说:“对呀!臣就是邻啊!邻就是臣啊!”(帝曰:“吁!臣哉邻哉!邻哉臣哉!”) 禹说:“你说的正确。”舜又说:“臣就是我的手臂耳目,我想身边能有广大的民众,你要千方百计地扶助我,我想努力去安宁四方,你要好自为之;⋯⋯我有错误你一定帮我改正,千万不要当面赞成,背后又搞一套,我的大臣们,你们可要严肃认真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啊!对于顽愚之人听信谗言,如果查明事实,你们要找出他犯错误的原因,并用鞭打的手段,给其他人一个警示,并把他犯错误的事实写在木简上示众。当然,目的还是要帮助他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钦四邻!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欲并生哉!工以纳言,时而飏之,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 禹说:“对啊,大帝!⋯⋯如果这样,在位的大臣谁敢不荐贤举能呢?而民众中的贤人又谁能不积极地响应你的号召,乐有所为呢?相反,如果举贤用人不正确,好的意见不采纳,那么好人和坏人都可以一起向你进言,那就势必真假难分,最后一事无成了。”(禹曰:“俞哉!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共惟帝臣,惟帝时举。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谁敢不让,敢不敬应?帝不时敷,同,日奏,罔功。”) 从这两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舜与群臣之间的关系多么融洽平等!可以讲他们之间是坦诚相见的,知无不言的。他们互相诫勉,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他们对话的核心就是怎样治国,用什么人治国。这种坦诚相言,正是大舜重谏纳言的具体体现。这与后来的“贞观之治”时期的唐太宗与魏征、房玄龄的对话多么相似啊! 大舜一生执政,靠自己的发奋勤政,靠大臣直言相劝,靠广开言路了解到民间具体实情,他这种贤明的民主作风,使他忠实地继承了尧的意志,而且大大向前推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可以说,大舜的一生,所有的史书都没有留下关于他的过失记载。相反,历史文献中都对大舜进行了一致的赞扬,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