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舜的执政理念(四) 重在教育大舜执政一生的理念之一就是治民重在教育,让天下民众有一个正确的做人标准,而这个标准必须要有一套正确的规范。《史记》记载了舜制定和推行了五典。“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 这五种伦理道德是什么呢?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十个字。这五个内容十个字在当时那个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后期提出来是难能可贵的。 在大汶口文化和整个龙山文化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安居,财富的剩余,私有制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家庭已经是整个社会的重要单元细胞,一个家庭的道德能不能达到高尚的标准,对整个社会而言至关重要。大舜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山东一带盛传农历五月十六日,舜出生在今山东诸城的诸冯村。这个村紧邻潍河,也可能是史书上所讲的妫水。据史实和传说,舜只有5 年的家庭幸福,5 岁母亲就去世了,父亲瞽叟由于眼睛失明,孩子需人照料,就娶了一个难以嫁出的壬女为妻。壬女十分狠毒,没有半点母爱,特别有了自己的儿子象以后,经常唆使瞽叟借故毒打大舜。《太平御览》记载:舜“其母早死,瞽叟更娶,生象,象傲,而父顽,母嚣,咸欲杀舜。舜能和谐,大杖则避,小杖则受”。据说,“大杖则避,小杖则受”是舜的母亲临去世时给舜讲的。瞽叟打起舜来,丝毫没有一点仁爱。壬女特别偏爱自己的儿子,经常叫儿子骑在舜的身上让舜爬着走,在生活上十分虐待大舜,没有一点慈祥的感觉。而弟弟象又娇生惯养,经常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父母打舜的时候他在一旁哈哈大笑,丝毫不对哥哥恭敬。幸好妹妹同情哥哥,但爱莫能助。然而舜却十分孝顺,尽管受尽折磨,但仍然无怨无悔,侍候爹娘,善待弟妹,一天到晚任劳任怨地干着家里家外的活。每当受不了委屈,就到母亲坟上去大哭一场,但还不能让父亲和后母知道。后来实在没有法子在家庭中生活下去,十几岁的大舜就被迫离开了这个没有半点温暖的家,来到村后历山,紧靠潍河边上搭了个棚子住下。从此就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随之“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的奇迹就出现了,到了30 岁被尧选为接班人。 孟子写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大舜的一生就是按这个方程式来进行的,所以在他执政以后,充分认识到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家庭成员的道德是第一位的。如果普天之下的父亲都仁义、母亲都慈祥、哥哥都友好、弟弟都恭敬、子女都孝顺,这就是全民和谐、天下大治。 当然,大舜五典中的父义,不仅仅是对家庭而言的,而是指全社会。一家之长对内对外都要讲仁义。什么叫仁呢?孟子讲“仁者爱人”,在社会上要平等对待一切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穷人,对有难处的人要有同情心,要倾囊相助,帮助弱势群体。对家庭而言,要爱妻爱子,宽容大量。什么叫义呢?要有义心义举,为人处世讲义气,讲信用。别人有难,要挺身而出,义不容辞。而绝不能像父亲瞽叟一样,助妻为恶,无为迁就,虐待亲子,丧失道德。从广义上去分析去理解,我们才感觉到“义”的真正含义。 五典中的母慈,也不仅仅是对家庭讲的,而是一个母亲面对全社会时所应该具有的风范。慈,慈善也。慈爱善良是一个母亲的最高美德。对子女要善待,对父母长辈要善敬,对穷人要善施,对坏人要善劝,对社会所有人要善良。不狠、不妒、不贪、不淫、不奢、不娇,做到温、良、恭、俭、勤奋、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与人为善、讲团结、讲和谐,这才是广义上母慈的真正含义。而绝不能像舜的后母壬女一样,心狠手辣,为人刁滑,与人为恶,品行不端。 兄友,从狭义上理解,好像是指当哥哥的在家庭要友好,但我理解,友好的范围要广义化,是要对全社会的人友好。当面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时,都要友好相待、温和谦恭、互敬互爱、诚实信用、团结互助。 弟恭,就是要恭敬。对家庭所有的人、所有的亲戚,当然要恭敬,但对社会所有人也要恭敬。恭,肃静、谦逊、有礼貌是也。讲仁义,讲文明,讲礼貌。不蛮横,不害人,不欺人。举止文雅,做人谦恭,尊敬师长。而绝不能像舜的弟弟象那样,傲慢无礼,鄙夷待人,贪得无厌,为人狡诈。 子孝,当子女的要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就是要求子女对老人、长者、前辈都要以孝为大、以孝为先、以孝为准。衣食住行用,先有长辈,再有兄弟姐妹,后有自己。家庭有难,己先为之;父母有疾,尽力医治;家无餐食,己先饿之;考妣如丧,须尽守孝。顺,就是对老人、长者、前辈要顺从。父母责之,顺而听之,不予辩驳;父母打之,忍痛挨之,不予记恨;父母枉之,顺而忍之,不予回言;父母爱之,反复三思,不可娇己;父母偏信,听之任之,不可伤尊。当然孝也不应局限于自己的家庭,而是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孝治天下的目的。 大舜对五典十分重视。在他称帝后大臣的分工中,他首选德高望重的契来推行五典,以治理社会。《尚书》是这样记载的:“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五教,就是指五典而言。大舜告诉契:“现在天下百姓不亲近,不团结,父母兄弟的关系不顺和,你去做司徒,认真地推行五典之中的内容,教育天下百姓和睦团结吧!” 用现在的观点分析,五典是大舜执政的社会支撑点,推行五典就是做全民的思想道德工作,也可以理解成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按当时的分工,大禹主内政,弃分管农业,契分管政治工作,具体抓精神文明建设。大舜的目标就是要把全社会的人变成高尚的人,让全社会都文明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天下大治,进而实现尧“公天下”的最终目的。 所以我认为,如果把五典的内容仅仅局限于一个家庭的内部,那就大大看轻了五典的重量了。从现象看,五典是对家庭而言的,但社会这个大肌体是由无数个家庭细胞组成的,如果每个细胞都是一个健康有抵抗病毒能力的好细胞,这个肌体就是健壮有力的躯体。如果细胞都是一个一个坏死细胞,这个肌体肯定是一个病体,而且是一个即将死亡的躯体。大舜面临的是一个庞大的生气勃勃的部落联盟,如果不用统一的思想去规范民众的意识,这个大国很难长治久安。所以我们研究大舜,就是要用整体的宏观的长远的思维方式去解剖五典的真实内容,去探讨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结构状况,进而对五典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图片:二十四孝之舜 五典是以孝道为核心构筑的价值体系,在大舜为帝的整个统治时期,他把以家庭为单位的伦理道德与整个社会的宗教、礼制、文化、教育都融于一体,影响和推动着整个社会向前大大地迈进,努力开创“尧天舜日”的鼎盛时期。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大舜不仅重视思想教育工作,还重视文化建设,这无疑证明他重视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大舜十分重视宗教文化。刚登上摄政王位,首先检查完各种测天的仪器后,立即举行祭天仪式,分别祭拜了六种神位,又到全国有名的山川进行祭拜。这一年,他分别来到泰山、霍山、华山、恒山,每到一山,他都率大臣拜天敬地,同时又对当地大山名川一一祭拜。当时那个有神论的社会,是巫文化盛行的年代,大舜的举动赢得了广大民心。巫文化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谁掌握这个主动权,谁就赢得了政治上的胜利。大舜做得十分出色。在22 位大臣受命之时,大舜把主持天、地、人三种宗教礼仪的大权当众授给了伯夷,让他去掌管祭祀之礼,并且再三嘱咐伯夷,要“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由此观之,大舜对神的崇拜是十分虔诚的。 大舜还十分关心和重视音乐。他父亲瞽叟是当地一个有名望的乐师,受其父影响,大舜从小喜欢乐器,而且水平很高,特别是他的五弦琴弹得出神入化。舜称帝后,一直和琴为伴,终生形影不离。湖南《地理志》引古志记载,韶山冲就是因舜南巡奏韶乐于此,九嶷山上有一个箫韶峰,相传也是舜在此奏韶乐之处,又有传广东的韶关也曾是舜到过之地。舜特别重视音乐文化,在任命大臣时,舜钦点夔做文化教育部长,让他用典乐教育下一代,把这一代人培养成合格的人才。 根据舜重视宗教,重视文化,总而言之重视思想教育这些史例,用现在的政治眼光来分析,舜不愧是一个出色的意识形态专家,是一个合格的治国政治家。 这里还要提一下,舜本身还是一个大诗人。《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记载,有一次,当舜和大臣一起聚会的时候,当时天气闷热,烈日当空,众人酷热难忍,忽然阴云漠漠,雷电交加,骤雨突降,阵阵凉风扑来,给众人逐暑去热。大舜十分感慨,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应该让禹当摄政王了。于是大舜脱口而出:“庆云烂兮, 缦缦兮,日月光华,日复日兮。”众大臣接着集体对曰:“明明上天,烂然星辰。日月光华,弘于一人。”大舜又接着对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圣,莫不咸听。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可见大舜对禹的评价何等之高,而自己则精华已竭,应该让贤了。由此大禹登上了摄政王位。 大舜把摄政的重任交给大禹后,他一直牢记当年五年一巡的承诺,而且念念不忘江南民众,所以在暮年到三苗之地看到四方安宁,经济发达,人民富庶,十分高兴。他拿起五弦琴,眼望晴空,放声唱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春秋战国的史书对此都有诸多的记载。这两句诗歌道出了大舜对太平盛世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兴奋与赞美,也反映了大舜暮年壮心不已的英雄气慨,成为中华历史上的一首千古绝唱。 |